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24年度优秀论文研讨会:智慧碰撞引领行业创新实践
(2025年1月18日,熊志,北京报道)近日,围绕2024年度(风景园林领域)优秀论文举办的专题研讨会在京圆满落幕。作为国内风景园林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学术组织,中国风景园林学会(CHSLA)自1989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学科发展、传播先进技术、促进国际交流,并拥有20个专业分支机构,其主办的《中国园林》杂志亦是行业核心期刊。此次研讨会,正是学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学术成果向行业实践转化的重要举措。
2024年度优秀论文研讨会 会议现场
“举办年度优秀论文研讨会,是我们学会长期坚持的一项传统学术活动。”学会理事王向荣在研讨会间隙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回顾道,自2000年前后设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奖-优秀论文奖”以来,这项评选便承载着重要的使命——筛选出兼具深厚学术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每年的评选都非常严格,核心标准就是看论文能否真正解决行业痛点,是否具有推广复制的潜力,以及是否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王向荣强调,仅仅评选和颁奖还不够,“研讨会是后续的关键一环。其目的非常明确:一是对这些优秀成果进行深入解读和集体研讨,梳理出它们所代表的前沿方向和创新路径,为当下行业的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参考坐标;二是通过专家与作者的对话、不同分支领域的交叉碰撞,深度挖掘这些成果的价值,总结过去一段时间内领域取得的关键进展,将其中最优质的部分提炼出来,加以推广和发扬光大。”他认为,从严格评选到深入研讨,再到成果推广,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才能最大化地发挥优秀研究的价值,持续为国家风景园林事业的进步提供助力。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 王向荣 主持会议
本次研讨的核心,正是从众多参评论文中脱颖而出的7篇2024年度优秀论文,覆盖了风景园林学科的核心领域,包括历史文化保护、智慧化养护、生态修复、空间治理、精细化施工、低碳景观以及病虫害防治,清晰地勾勒出当前行业关注的热点与未来趋势。例如,仲波的研究《基于智慧园林大背景下的公园园林绿化与养护管理》 ,因其高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其创新点在于不仅通过土壤湿度实时监测优化灌溉(实践中已实现高达35%的节水率)、利用无人机精准防治病虫害(减少约20%农药使用),更关键的是开发了居民数据反馈平台,有效提升了社区共同参与养护的效率和满意度。城市绿化专业委员会专家赵阳评价其“用数据证明了资源节约的可行性,分层模块化设计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尤其肯定了其“居民数据反馈机制”的创新价值,认为具备极高的推广潜力。再比如,卢材的研究《湿地植物在城市湿地生态修复中的作用特点研究》定量分析了芦苇、香蒲等12种湿地植物对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吸附能力,提出了具有实操性的人工湿地植物分区种植技术指南。植物专委会专家董丽认为该研究“让生态修复从经验化走向科学化”,并直接建议将其核心成果编制成《湿地植物净化技术应用指南》,以惠及更广泛的生态修复工程。此外,学会还依次点评并讨论了周丽娜关于历史文化活态保护、彭英嘉关于集体产业空间增绿、黄燕关于施工图精细化管控、张立山关于低碳园林模型构建以及秦岭关于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成果等同期获奖学术论文。据悉,学会后续将系统整理本次研讨会的成果,通过编制技术指南、团体标准修订、组织专题培训、联合高校进行案例教学等方式,推动这些优秀论文中的“金点子”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惠及行业实践。
生态保护专业委员会专家 李树华 总结发言
紧凑而高效的研讨会持续了一整天。专家们不仅对每项研究的创新点和应用价值给予了专业、中肯的评价,更就技术深化方向、应用场景拓展、标准化建设以及跨区域、跨气候带推广的适应性等关键问题,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意见,为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完善和落地指明了路径。生态保护专业委员会专家李树华在总结时指出,本次研讨的论文充分体现了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从单一景观营造走向生态功能强化,从粗放经验管理迈向智慧精准管控,从被动问题治理转向主动价值创造。
“学术研究-标准制定-产业应用”的闭环正在加速形成。正如学会在总结中所展望的,未来将持续推动智慧化、低碳化、生态化技术的跨界融合。这场在清华园内进行的深度研讨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叙事中,中国风景园林人正以扎实的研究和创新的实践,为构建生态健全、景观优美的人居环境,书写着充满智慧与生机的绿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