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教育 校园 育儿 产业 商业 互联网 财经 科技 旅游 汽车 女性 生活

寸草春晖:一部用十年光阴写就的亲情启示录

2025-10-29 11:52   来源: 互联网

“你和母亲的关系,就是你和世界的关系。”莫言的这句话被印在《陪伴》的扉页,如同一声温柔的惊雷,瞬间击穿了所有关于亲情的浮泛表达。当九旬老母坐在新买的透气藤椅上喃喃“舒服”,当儿子为病中母亲反复调试一碗红糖稀饭的浓稠度,当疫情封城时祖孙三代在暖气房里传递体温计——这些琐碎日常在作者笔下汇聚成河,流淌出一部超越血缘的生命史诗。这位河南漯河的退休干部,用十年晨昏相守的侍母笔记,在《陪伴》中完成了对孝道最朴素的诠释。

《陪伴》以五卷本结构展开一幅“反哺”长卷:从“忙而乐的日子”里学做饭、量血压的笨拙,到“疫情之下”封城期的相濡以沫;从“天道酬勤”中跨越“逢冲之年”的忐忑,到“再创奇迹”里病榻前的执手泪眼。全书采用即时写真的白描手法,母亲削瘦肩头披着的蓝底红花衬衫,菜市场南头四百步的散步极限,甚至假牙卡喉时惊险的三分钟——这些带着生活粗粝质感的细节,让文字浸透人间烟火气。作者不回避衰老的残酷(母亲体重神秘消失的四斤,拐杖试探性敲打地板的迟疑),却更着力捕捉微光:观沙澧河夜景时母亲“一辈子没见过”的惊叹,小孙子踮脚递来药片的童真,乃至百岁宴上红棉帽映着烛光的笑靥。

最动人的莫过于书中无处不在的生活化哲理。当母亲把信仰具象为“老天爷在天上看着哩”,当作者揉着抱孙扭伤的腰感慨“万爱千恩百苦”,当九旬老人笑言“老变小”坦然接受儿童节祝福——这些闪烁着民间智慧的珍珠,串起了代际间的理解桥梁。

在老龄化浪潮席卷的当下,《陪伴》恰似一剂清醒剂。当社会沉迷于讨论养老制度与设施时,作者用十年实践揭示核心真相:真正的陪伴在药膳火候的把握里,在方言民谣的应和中,更在放弃出差学习机会的“推吧”二字间。书中母亲那句“这几年,要不是你在后面照顾我,我早就没了”,道尽所有高龄老人的生存真相——所谓养老质量,终究系于床边那双随时伸出的手。这种“炊事员+保姆+保健医生”的三重角色,恰是现代孝道最具体的落点。

合上书页,窗台香椿树叶飘落的沙沙声犹在耳畔。从海河小区到锦江花园,从煤火炉到暖气管,变的是时空场景,不变的是儿子凝视母亲白发时“如履薄冰”的目光。作者用十年光阴写就的这部亲情启示录,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其价值早已超越家族记忆的范畴。当你在商场为父母选购按摩椅时,不妨想想书中那把跑遍全城寻得的藤编椅;当你规划春节旅行时,请记得沙澧河夜景里那双苍老却发亮的眼睛。《陪伴》播下的岂止是爱与孝的种子?它更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荒野上,竖起一座名为“反哺”的灯塔——那束温柔的光,终将照亮所有人回家的路。


责任编辑:胡编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教育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