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教育 校园 育儿 产业 商业 互联网 财经 科技 旅游 汽车 女性 生活

五年深耕,五星闪耀!航天梦成湾区青少年跨域科普融合新引擎

2025-11-25 21:52   来源: 互联网

香港浸会大学大学会堂大堂内,航天海报与创意绘画作品同场展示,现场响起的不仅是掌声,更是莞港澳台侨青少年跨越地域的共鸣。11 月 22 日,第五届 “中国航天梦” 莞港澳台侨 AIGC 创作大赛颁奖典礼在此圆满举行,这场走过五年的赛事,已从单一的征文比赛,蜕变为大湾区科普资源联动、青少年跨域成长的标志性平台,用科技与梦想编织起湾区青年同心筑梦的纽带。

回溯赛事五年轨迹,其成长史正是湾区科普融合的缩影。2021 年,第一届赛事以征文为载体,首次搭建起莞港青少年航天交流的桥梁,彼时作品多以文字传递航天情怀;2023 年,赛事拓展至港澳台侨多区域,拓展交流合作。2025 年,第五届赛事紧扣国家 “AI + 创新” 战略,将赛事升级 AIGC 创作大赛,增设 AI 海报、动画编程、视频创作三大科技赛道,吸引东莞赛区(含广东省部分院校)与港澳台赛区近 4000 份作品参赛,参赛群体覆盖初小至公开组全年龄段。

“这不是简单的赛项升级,而是科普资源的跨域联动。” 赛事发起人、湾区莞港菁英荟主席袁艳开在欢迎辞中强调,五年间赛事始终坚守 “交流桥梁” 初心,如今已实现三大突破:从单一区域到莞港澳台侨全覆盖,从传统创作到 AI 技术赋能,从作品征集到 “赛事 + 研学” 全链条服务。这种迭代背后,是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专业支持,是国产 AI 平台的技术赋能,更是湾区各城市教育资源的深度协同。

本届赛事中,所有参赛作品均通过线上完成创作与提交,打破地域限制实现高效参与。其中,AI 相关赛项,不少创作者通过AI平台创作了画面细腻的动态和静态作品,展现航天魅力,生动传递对太空探索的热爱与向往。

“AI 技术让距离不再是障碍,反而成为创意碰撞的催化剂。” 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副局长胡健民 MH, JP 在发言中指出,特区政府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正是为了推动此类跨域交流。他认为,赛事以航天为核心、以 AI 为载体,既契合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方向,更让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在青少年群体中落地生根,为湾区科技协同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东莞社团总会执行主席王惠贞 GBS, JP 则从文化认同角度解读:“几千名青少年用彩笔与代码勾勒宇宙图景,展现的不仅是创新力,更是血脉相连的家国情怀。”

随着 150 余名各赛项冠亚季军逐一登台领奖,5 所学校斩获 “最佳组织奖”,本届赛事颁奖环节圆满完成 —— 而这并非交流的终点,作为 “筑梦航天 行进湾区” 莞港澳台侨青少年交流实践活动的关键一环,整个活动流程以启动仪式为起点,历经赛事征集、颁奖盛典,最终将以航天科技研学营正式收官。据悉,研学营将于今年底至明年初启航,届时获奖者将走进航天科普基地、探访科研院所,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交流、共探航天奥秘。

“赛事是活动的重要节点,而研学营将为跨域交流画上圆满句号。” 东莞市茶山镇委委员谢少波表示,茶山镇作为支持单位,始终助力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未来将持续提供优质实践环境,让湾区青少年在交流中增进了解,成为融合发展的见证者与推动者。

从第一届的蹒跚起步到第五届的品牌林立,“中国航天梦” 赛事累计吸引近 5 万人次青少年参与,产出 1.5 万余件作品,形成了 “以赛促学、以学促融” 的良性循环。正如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郭锐所言:“青少年是航天事业的未来,这样的跨域交流,不仅培养了科学素养,更凝聚了家国情怀。”

颁奖盛典尾声,全体获奖者合影,背景上 “中国航天梦” 五个大字格外醒目。这场走过五年的赛事,早已超越了比赛本身,成为湾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典范,成为青少年跨域成长的重要平台。未来,随着航天科技研学营的开启,这份因航天结缘的情谊将持续升温,让更多湾区青少年在逐梦星辰的道路上携手同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智慧与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胡编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教育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